日本亚洲欧洲免费旡码

學習心得
首頁>>學習心得

王楠:精準宣講、上門宣講,黨史宣講大有可為

發布時間 :2024-03-02

10月26日21時36分,當新華社受權發布經黨的二十大部分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時,我立即全文閱讀了這部新黨章。“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經驗”“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全人類共同價值”等新增寫內容不斷映入眼簾,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黨章正文關于黨員義務的一句看似尋常的話——“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和黨的歷史”。

“和黨的歷史”這5個新增的字,字字千鈞,學習黨史由此成為今后每名共產黨員不可推卸的責任!

聯想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分別在第八部分、第十五部分提出的今后五年“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堅持理論武裝同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引導黨員、干部不斷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我更感到黨中央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決心和恒心!

我愣在書桌旁,過去五年宣講黨史的往事一一浮現腦海:以《黨的早期組織與一大經過》《中國共青團的創建》《走近延安楊家嶺》《歷次全國黨代會簡史》《百年黨史上的三個歷史決議》為題,我在校內外累計宣講22場,其中校外5場,為普及黨史知識、發揮黨史“必修課”“教科書”和“營養劑”作用作出了積極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如何才能把黨史這本“教科書”講好講活、最終講好黨的故事?

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一)以課程為依托,夯實宣講的知識基礎

黨史宣講必須以扎實的黨史知識為基礎,而黨史課程是黨史知識的系統化呈現。在前期研讀《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黨史基本著作、依托人民日報“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專欄制作黨史人物剪報本的基礎上,我不僅利用2020年春抗疫居家的空閑時間和寒暑假制作教學課件,而且在同年暑假自費到臨沂實地參觀新四軍軍部舊址(含臨沂天主堂后院舊址和臨沂市河東區前河灣村舊址)、華東野戰軍紀念館、沂蒙革命紀念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到濟南市區參觀中共山東省黨史陳列館(今中共山東早期歷史紀念館)、濟南工運史館和大眾日報社史陳列館,認真收集教學資料,最終于2021年春在全校率先開設黨史類課程——“走近中共黨史(1921—1949)”選修課。日積月累、寒來暑往,課件現已達3000頁。這為開展宣講夯實了知識基礎。

(二)精準宣講,解決“聽不進”的問題

由于宣講的聽眾涵蓋本校師生、村居群眾、企業職工、基層機關干部等不同類別,為了防止聽眾“聽不進”的問題,即使是同一主題,我也努力做到精準宣講。這主要體現為:

1.內容精準,縮短聽眾與黨史的時空距離、心理距離

《黨的早期組織與一大經過》的9場宣講都面向校內。綜合考慮本校師生身處濟南、以山東人為主,學生主要面向鐵路就業等特點,我在宣講中有意識地凸顯了濟南早期組織、青年群體、鐵路行業這三個知識要素。這樣做的黨史依據是:濟南早期組織是黨的一大召開前全國8個早期組織之一,地位十分重要;20—40歲的青年是五十多名創黨黨員的主體,“恰同學少年”是他們的突出特征;黨的一大后,黨把開展工人運動作為工作重點,鐵路行業的工人運動又是重中之重。以此為基礎,我還推薦了濟南“鐵路大廠”(今中國中車濟南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山東省委秘書處舊址、四五烈士紀念碑、王盡美墓與鄧恩銘墓(衣冠冢)、中共山東早期歷史紀念館等位于濟南的紅色旅游景點,方便師生在假期參觀游覽。這都極大地拉近了黨的創建史與師生的時空距離、心理距離,使師生極易產生知識鏈接和情感共鳴,“原來黨史離我并不遠!”從而較好地傳播了黨史知識。

《百年黨史上的三個歷史決議》的5場宣講都面向校外,具體包括濟南市高新區莊科村、明仁福瑞達藥廠、濟南泉城書房智遠分館、濟南市歷下區興港悅城社區和興港北社區(二者聯合舉辦)、濟南市歷下區文化和旅游局。面對不同類別的聽眾,根據精準宣講的原則,我采取了同一主題、各有側重的方式。這體現為:考慮到村居的聽眾多是四五十歲及以上的黨員,人生經歷豐富,我以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為重點;明仁福瑞達藥廠的職工多以中青年居多,黨史知識有限,我著重講述了大家都親身經歷、容易產生情感共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歷下區文旅局的干部職工,我著重講述了一百年來黨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識歷程和當前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積極探索……由此同樣縮短了聽眾與黨史的時空距離、心理距離。

2.話語轉換,用百姓話講好黨的故事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普及黨史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將學術話語、政治話語和文件語言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家常話(包含一定的網言網語),用百姓話講好黨史知識、黨的故事。

例如,在宣講開始前,我列舉“毛澤東為什么說自己于1920年入黨?”“黨的創始黨員中有女性、少數民族嗎?”等典型問題,激發聽眾的好奇心;用“建(微信)群”“群主”等表述在各地成立的黨的早期組織;用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我們那時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謂年幼無知,不知世事。但是這以后二十四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 ”這樣原汁原味的話表達黨從小到大的發展經歷;從1937年“十二月會議”和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兩張領導人合影中毛澤東的位置和表情入手,分析背后的黨史故事;用“過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表述習近平在1969年初到陜北任插隊知青時面臨的現實困難,進而講解他的領袖素質尤其是頑強意志品質是如何形成的;借助古語“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來分析總結黨的歷史經驗(“道”)、起草三個歷史決議的重大意義;等等。話語轉換之后,我與聽眾有了“共同語言”,宣講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三)上門宣講,解決“聽不到”的問題

由于工作任務不同、相關資源占有多少等因素,學習黨史的條件在不同單位之間客觀上存在著不平衡的問題——機關、學校聽取宣講的數量較多,村居、企業則數量偏少,甚至可能完全聽不到相關宣講。

在校外的5場宣講中,濟南高新區莊科村和明仁福瑞達藥廠由我校黨委宣傳部主動聯絡,另外3場是我在寒假到自己所在的社區居委會、泉城書房主動聯絡的。通過主動聯絡、上門宣講,我不僅受到這些機構負責同志和聽眾的熱情歡迎,也感受到基層群眾有很強的黨史學習教育和文化學習需要,加深了對當代中國這本“無字之書”的理解。

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指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同樣地,為了更好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營養劑”作用,黨史學者也應該走向大眾,實現黨史知識的大眾化。黨史宣講的價值與意義正在于此。

這22場黨史宣講,不僅向1500余名聽眾普及了黨史知識,也使自己積累了精準宣講、上門宣講的寶貴經驗,還拓寬了自身服務社會的途徑。一句話,黨史宣講大有可為!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首次宣講時的緊張如在昨日,轉瞬已是幾年。過去五年,與時代同行,與黨史學習教育的大潮共鳴,我在黨史宣講上起步、前行,開辟了事業發展的“新賽道”。感謝聽眾的信任,感謝家人的支持和師友的鼓勵,更感謝為個人施展才華搭建舞臺的這個偉大時代!

而今邁步從頭越!(作者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